<  返回 上一条 下一条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2010年《产业蓝皮书》

互联网 2010-09-03

2010年8月2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2010年《产业蓝皮书》发布会”在京举行,并正式发布了《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2010)》。2010年《产业蓝皮书》以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支持下开发的“中国政策评估系统”作为支撑平台”,探讨了中国产业竞争力的变动趋势和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对我国钢铁、能源、汽车等多个产业的竞争力变化以及我国各省、市的产业竞争力状况、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 

  蓝皮书指出,“十一五”前三年,中国的产业竞争力总体趋于上升,分类型看,工业制成品的国际竞争力一路走强,初级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则呈现逐步弱化的趋势。2008年前10个月,中国产品在美国市场上所占份额开始下降,退居为第2位,表明中国产业的竞争力进入2008年就已经开始下降。 

  在分析原因时,蓝皮书指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中国的产业竞争力之所以出现下降,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政府当时集中出台了一系列可导致企业成本增加的政策措施,不少企业因综合性成本上涨而关闭、停产或收缩业务。如能源、原材料成本的上升幅度平均在20%以上。金融危机爆发后,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提升其国内产业竞争力的政策措施,中国的产业竞争力出现了下降的苗头。2010年3月,中国26年来首次出现了贸易逆差。这种格局虽然可以减轻中国平衡国际贸易的压力,但同时也表明,中国的产业竞争力在国际上下降了,对这个苗头应引起高度重视。 

  同时,蓝皮书也指出,我国正处于产业竞争优势的转型期,如果应对不当,将面临产业竞争优势断档的风险,一些有竞争优势的传统产业在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冲击下会失去竞争力,新的具有优势的产业一时难以形成,在竞争优势上形成一个“真空期”。我国的一些地区已经出现这种苗头。如何有效化解这些地区业已显现的竞争优势断档风险,防止由局部断档演化成全局性断档,是中国未来一个时期产业竞争力提升面临的一项最艰巨的任务。 

  为此,蓝皮书指出,增长方式转变要优化节奏和路径,操之过急,会适得其反;要加大传统优势行业关键技术的开发,防止传统优势行业竞争力下滑,避免竞争优势转型病。其次,要加大对未来关键性引导产业的关键技术开发,选择一批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进行扶持、引导,尤其要加大新能源产业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大力推进未来主导产业和主导技术的发现机制建设。最后,要优化进口产品结构,加大技术引进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引进力度。 


——中国经营网——

热点资讯